吉林粮油信息2022年第6期(市场期刊)


发布时间: 2022-03-09   来源:本站 

市场述评

 2022年第6期   总第644

  

市场简讯 1

市场分析 2

玉米:5月份后供需宽松 警惕高位下跌风险 2

市场动态 3

大米不涨反跌 为何 3

大豆市场 5

中央一号文件为何格外重视大豆、油料产能 5

热点聚焦 6

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发布会在长春召开 6

筑牢大国粮仓 端稳粮食饭碗 8

价格行情 9

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价格行情 9

玉米价格统计 10

市场简讯

吉林起草粮食流通条例 规定粮食收储运销环节    3月2日,为了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起草的《吉林省粮食流通条例(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涉及粮食经营、粮食储备与应急保障、粮食产业发展、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七大章节。《条例》指出,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针对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各方面分别作出相关规定。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发布    3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四稳四提”展开。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根据农资价格上涨情况,适时推动对农民种粮予以补贴。启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国家发改委:保供稳价,坚决打击资本恶意炒作    3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玉米、大豆保供稳价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资本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粮食、能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事关民生福祉、工农业生产、宏观经济大盘,价格稳则民心稳、市场有序、经济平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我国秋粮收购平稳有序    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我国秋粮收购平稳有序,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3047亿斤,同比增加342亿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各项政策措施有力有效,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既有坚实基础,又有诸多有利条件。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国家有关部门近期公布了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比上一年均有所提高,加上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连续提高,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提供有力支撑。

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2月28日)    截至2月28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5965万吨。分品种看,收购玉米9129万吨;收购大豆209万吨;收购粳稻3918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230万吨。至此,粳稻旺季收购圆满结束。

市场分析

玉米:5月份后供需宽松 警惕高位下跌风险

    2020/2021年度我国除了自产玉米外的增量,包括进口谷物5320万吨、小麦投放4254万吨、投放小麦和稻谷的混合物450万吨、定向给饲料企业稻谷投放1510万吨、临储玉米拍卖1000万吨,总计12534万吨。2021/2022年度我国玉米产量增加1500万吨,饲料玉米使用减少量暂时预估1800万吨,两个年度增量差值为9450万吨左右,目前距离2021/2022年度结束仍有很长时间,进口谷物比2020/2021年度增减很难预估。近期,国际局势对玉米和小麦进口的影响等都是不确定性因素。饲养业长期亏损经营将会减少玉米使用量,饲养对玉米需求的减少量可能会大于1800万吨。

    2021/2022年度东北地区玉米增产,但由于华北地区玉米不适合饲养业使用,同时小麦价格持续攀升,东北玉米大量流入华北饲养业,还有一部分未流入到华北饲养业的玉米也被存入到异地库点中。截至2月14日,东北整体售粮进度61%(上年同期72%),华北整体售粮进度55%(上年同期62%),但东北基层反映,进入2021年12月份后,东北农户卖粮热情较高,售粮进度快于上年。

    截至目前,东北农户手中“地趴粮”所剩不多,后续天气转暖,“地趴粮”出售的压力现在基本可以不用考虑了,剩余的“篓子粮”大部分也是在五一前后卖出,这也是近期终端企业持续上调收购价的原因,玉米流入终端企业较少的现象可能要持续1~2个月时间,在此期间,现货价格可能会继续走高。

    进入5月份后,玉米价格不见得具备当前的上涨动力,因为从5月份起,到秋粮再次上市仅有半年时间,此时距离5月份还有两个多月时间,东北终端企业库存基本可以建到秋粮上市。南方地区进口谷物陆续到港,对产区玉米依赖度将会下降很多。今年确实存在东北玉米往华北加工企业运送的情况,因为整个秋粮上市期间华北玉米价格基本上一直与东北玉米价格倒挂,流入加工企业的东北玉米不如流入饲养企业的量大。

    后期随着华北玉米农户手中余粮逐渐减少,华北加工企业可能会对东北玉米产生依赖,接过引导玉米价格的“接力棒”。从2021年11月份到今年5月份期间,除了终端企业建库存外,也有一部分玉米流入到贸易主体的库存里,与此同时,5月份左右部分“篓子粮”开始大量售卖,结合前面提到的产区终端库存建立已完成绝大部分,届时整体供需结构将会比前期宽松,5、6月份以后的玉米价格将会受到抑制,不会出现太大涨幅。

2021/2022年度大概率呈现玉米上市到播种开始时价格因需求大于供给而上涨,5、6月份因后续供需结构阶段性宽松,价格大概率将会在之后高位震荡。这可能也是缺少临储玉米投放后市场行情大概率的运行方式,即玉米上市价格上涨,农户手中余粮卖完,玉米价格高位震荡。若后续粮源仍被小部分需求引导,也可以通过轮换或者投放稻谷等替代品平衡价格。既不损害农户利益,也不会导致粮食价格暴涨引发通胀问题,也提示市场警惕玉米价格运行至高位时所带来的下跌风险,切忌追涨杀跌。(来源:粮油市场报)

市场动态

大米不涨反跌 为何

    最近大宗产品如小麦、玉米、食用油等产品全线飘红,赚足了人们的眼球。然而作为稻米品种,除了副产品米糠、稻壳等产品大幅上涨外,米价不仅搭不上顺风车反而出现了跌跌不休的态势。饲料原料价格大涨,稻米恐怕将作为替代品逐渐向饲料倾斜,毕竟食用消费萎缩的严重。各品种大米简析如下,仅供参考!

    托市工作全面结束

进入三月份,国家稻谷托市全部结束,其中晚粳稻托市总量达到了1230万吨,超过去年的570万吨,但托市结束后市场缺乏支撑,其中长粒水稻现货价格还处于低位水平,较普通圆粒水稻价格要低,自然米价也就偏低。上周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布了最低收购价稻谷销售交易公告,较去年提前近一个月,本次共计拍卖稻谷180万吨,稻谷生产年限与去年相同,暂未做调整,虽然表面上稻价底价未做调整,可支撑其大米现货价格,实际上拍卖时米企参拍积极性极差。其中中晚籼稻及晚粳稻现货价格均要比当前市场流通稻谷价格要高,此价格仅是拍卖底价,还要加出库费以及水份、杂质扣量,市场稻强米弱的格局加重,副产品粳稻糠价格冲至1.4元/斤上,高出稻谷现货价格至少0.1元/斤,可见米厂的开机率有多低,大米消费差,特别是东北产区距离销区远,竞争优势不大,未来此种局面或将继续。

    籼米继续下行

    与上周相比国内籼米价格稳中下跌,下跌幅度在0.02-0.05元/斤不等,主要是市场需求依然不见好转,米企开机率低。副产品价格冲高,部分米企为了运营,存在加工毛米库存而卖副料的现象出现,籼稻产区中籼稻糠最高价冲至1.6元/斤,主流出厂报价格在1.51-1.53元/斤。部分米企表示,双抛的黄华占大米价格在1.85元/斤,丰两大米出厂报价更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局面,大多数米企表示对接下来的市场信心不足。2021年托市总量仅有236万吨,剩余的大量稻谷仍在市场流通。今年麦价高位运行,后期随着麦收的临近,中晚籼稻或将有一波卖粮高峰,不排除稻价仍有走低的可能,届时米价还将有下行的空间。2021年1-12月我国大米进口总量达到475万吨,创下多年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1-2月份进口总量尚未工作,不过在本就供大于求的格局背景下,进口大米销售也挤占着国内一部分份额。

    糯米一跌再跌

    进入三月份国内糯米现货价格还是未停下下跌的脚步,市场落入了买涨不买跌的怪圈中。截至到上周五东北产区圆粒型糯米价格已在1.6-1.7元/斤,部分品质差的糯米价格不足1.60元/斤,工厂订单寥寥,近期农户售粮意愿也在增强,市场两极分化优质优价。其他产区安徽圆粒型糯米价格也为摆脱下行的命运,高价位不超过1.85元/斤,同样购销冷清。安徽以及湖北长粒型糯米价格低位震荡,小幅下行幅度在0.02-0.05元/斤不等。进口糯米方面,如今越南冬春季糯米已到港,但价格与国产糯米相比略高,经销商外发不畅。总体而言,清明即将到来,市场或将迎来需求小高峰,但面对当前产能增加,短期内需求将得到满足,糯米市场还将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糯米短期内的行情即是低位震荡。

    综上所述,大米市场行情疲软的格局难改,如今天气气温升高,各地疫情还在反弹,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各地的商业经营将受到影响,大米消费量或不升反降。特别是气温升高,经销商多采取低库存策略。如今国家临储、中储粮拍卖从未缺席,市场稻谷供应充足,大米自然而然便是供大于求的格局了,二季度大米不继续下跌即是万幸了。(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大豆市场

中央一号文件为何格外重视大豆、油料产能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较之以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时俱进,有很多亮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分析解读,这对于做好全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三农’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什么今年格外重视大豆、油料?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大豆”“油料”,这两个关键词就再也没有缺席过。但今年有所不同,文件用了较大篇幅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就此提出多个具体措施与路径。

    “我国属于蛋白质资源比较稀缺的国家,大豆不仅是油料作物重要的品种,就连豆粕也是鸡、猪、奶牛、肉牛等动物饲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霍学喜说,正因如此,我国对大豆、油料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国内的产能现在还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依赖进口。

    “以大豆为例,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比上一年下降了16.4%,进口量9652万吨,自给率仅15%左右。”霍学喜说,今年格外重视大豆、油料问题,一方面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大豆和油料的进口受到冲击,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大豆、油料生产依然面临着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等问题,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

    在霍学喜看来,想要扭转大豆、油料依赖进口的局面,重点在于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生产,提高自给率。他建议,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民种植大豆的补贴金额,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研究,落实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为何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守好的底线。

    “小麦、水稻是我们最重要的主粮,也是我国粮食安全核心中的核心,是绝对不能出问题的。” 霍学喜对此反复强调。

    文件明确提到,2022年将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这是2013年后时隔九年再次明确提及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其实是以市场化的手段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适当提高收购价格,保障稻谷、小麦种植户的收入,这样才能激发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霍学喜认为,一直以来,小麦、水稻等基础农产品的价格与社会物价水平的上涨比例并不匹配。此外,由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展缓慢,小麦、稻谷生产仍以小农小户为主体,规模小、比较分散,面临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先进种植技术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生产效率无法大幅提高,收入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霍学喜表示,国家一直在稳步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就是为了能够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高效率的经营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供应体系三者中,产业体系和供应体系的效率是由经营体系决定的,所以通过改革建立起有效的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供应效率、粮食安全乃至粮农产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抓手。”(来源:人民政协报)

热点聚焦

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发布会在长春召开

3月3日,以“天下粮仓 国人厨房”为主题的“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签约仪式暨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发布会在长春举行。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韩福春和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宫喜祥视频致辞。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冯喜亮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吉林分社副社长褚晓亮代表新华社讲话。  

韩福春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吉林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全省粮食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吉字号”农产品逐渐成为品质消费代名词,为全国消费者提供品类更多、质量更优、更加安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显著提高。他强调,长期以来,新华社对推动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打造“吉字号”农产品品牌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继“吉林大米”之后,“吉林鲜食玉米”又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再一次充分体现了新华社对吉林农业发展、粮食品牌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宫喜祥表示,自2020年入选以来,“吉林大米”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全力支持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也取得了显著拓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名牌”。“吉林鲜食玉米”成为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又一个新的优质品牌,新华社将提供好相关的服务,利用独特的传播资源、有效的品牌传播渠道、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做更多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吉林鲜食玉米,品尝到吉林鲜食玉米。  

吉林省被誉为“天下粮仓”,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全国鲜食玉米开发最早的省份,具备得天独厚的产地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2020年5月18日,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将立足吉林鲜食玉米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厚植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把吉林鲜食玉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筑牢产业基础,引领和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省鲜食玉米总产值达到32亿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农嫂公司在真空鲜食玉米行业,创造了全国销量第一、电商销售额全国第一、出口量全国第一的业绩。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冯喜亮在讲话中提出,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融合“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经验,在3至5年内推进全省鲜食玉米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吉林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实现吉林鲜食玉米“黄金名片”领跑全国的发展目标。同时以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成都等主销区城市为重点,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推动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在主销区落地生根,并构建起省内省外互联、直营分销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吉林鲜食玉米销售体系。  

会上发布了《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团体标准》。去年,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制定并发布了鲜食玉米团体标准,成为国内首个鲜食玉米标准。此次发布的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对鲜食玉米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进行了高标准规范,填补了鲜食玉米系列标准的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华社吉林分社副社长褚晓亮在会上介绍了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相关情况并代表新华社向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授牌。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孙浩明和新华社吉林分社党组成员徐家军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吉林鲜食玉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协议。“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是响应品牌强国战略的综合服务体系,旨在“服务民族企业发展,助力中国品牌建设”,目前已服务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区域优秀品牌,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将深度聚焦吉林鲜食玉米产业体系、质量体系、营销体系建设,持续打造“吉林鲜食玉米”品牌,擦亮“黄金名片”,让鲜食玉米产业真正成为吉林农业的朝阳产业,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14个省直相关部门领导,省农科院、吉林工商学院有关负责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吉林局、中储粮吉林分公司、中粮贸易公司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新华社现场云、新华网、中国吉林网、腾讯、新浪、微赞等6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累计298.95万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经济日报等15家中省直权威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来源: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筑牢大国粮仓 端稳粮食饭碗

日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回头看,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如何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永远都是各界关注的热题。

 “仓廪实,天下安”。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今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打好春季农业生产第一仗,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仅关系到亿万百姓的基本民生保障,对于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目标推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面积是支撑。稳定了面积,就能稳定粮食供给能力,稳住粮农的心。目前,国内多地明确要求为耕地筑起政策保护屏障,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在千方百计保障面积的同时,各地还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从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用足新增耕地收益,到推动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债券、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更上新的台阶。

藏粮于地,尤须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根本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插上更多科技翅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之不断提高。各地如火如荼的春耕备耕进程中,无人机、自动化、物联网等农业“黑科技”大量进入田间,而作为盐碱地大国,我国近年也积极推动盐碱地改良利用,通过扩大可垦面积挖掘粮食种植潜能。农业发展涌动着蓬勃活力,更为粮食丰产、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端稳饭碗,事在人为。让种粮农民有钱赚、有奔头,是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法宝”,如何应对疫情、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提高粮农抵御风险能力,是长期要答好的课题。适当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主产省和所有产粮大县……为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的高昂热情,确保家家户户丰年有丰收,我国不断制定完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进一步稳定种粮收益预期,保持粮农的信心动力。

粮食安全,人人有责。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需要社会各界围绕“土地不留空、季节不留闲、栽种不留缝、补贴不留洞”的要求,广泛重视、守岗尽责、形成合力,将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在各种风险挑战下始终守护粮食种植的产能和质量,居安思危端稳端牢中国粮食饭碗。

(来源:中工网)

价格行情

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价格行情

2022年3月9日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最高价

最低价

平均价

品种

等级

最高价

最低价

平均价

玉米

三等

2620

2560

2590

大米

标一

4600

4100

4400

大豆

三等

6100

5950

6000

水稻

三等

4600

4100

4400

                                                

                                             (以上价格为收购价)

 

大商所玉米主力合约价格走势图

 

玉米价格统计

价格类型

1月7日

1月19日

1月28日

2月17日

2月28日

3月9日

吉林玉米车板价

(元/吨)

2450

2450

2460

2490

2520

2640

大连港平舱价

(元/吨)

2660

2680

2680

2700

2720

2760

广东港口交货价(元/吨)

2800

2800

2820

2840

2870

2930

大商所C2203

结算价(元/吨)

2650

2689

2729

2676

2730

 

CBOT2203收盘价

结算价(元/吨)

605.5

593

624

643.7

683

750

美国墨西哥湾FOB价(美元/吨)

277

281

290

299

298

365

美国到中国粮船

运费(美元/吨)

60

60

59

59

58

64

美国玉米到华进口报价(元/吨)

2479

2507

2547

2572

2610

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