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粮油信息2022年第5期(市场期刊)


发布时间: 2022-02-28   来源:本站 

市场述评

 2022年第5期   总第643

  

市场简讯 1

市场分析 2

玉米 逢低做多为宜 2

市场动态 3

稻谷最低收购价出台 种植结构或微调 3

大豆市场 6

大豆 上涨空间有限 6

热点聚焦 8

“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健康 8

价格行情 9

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价格行情 9

玉米价格统计 10

市场简讯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2021年度局直机关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会议    2月23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2021年度局机关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会议。局机关党委、粮食储备处、财务审计处、大米产业处、物资储备处,盐务局、交易中心、粮科院、省储备粮公司共9个处室和单位的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现场述职,其他处室、单位的党组织书记书面述职。会议采取一述一评的方式进行。现场点评和民主测评结束后,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喜亮同志对局直机关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部署。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局直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务工作者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省直机关宣传部副部长蒋振宇同志到会指导。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国秋粮收购超3000亿斤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月25日消息:截至目前,全国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047亿斤,同比增加342亿斤,秋粮收购进度明显加快。从价格看,稻谷收购价格一直以稳为主,玉米相对平稳、略有上涨,国产大豆走出独立行情,市场购销活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农村部:国家正在研究发放农资补贴、支持春耕生产    关于去年受秋汛影响冬小麦大面积晚播的影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这确实是当前“三农”工作尤其是农业工作中碰到的最大的困难。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将以背水一战的态度、超常超强的力度,千方百计保夏粮,打好全年粮食丰收第一场硬仗。前不久,召开了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对春耕备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国家目前也正在研究发放农资补贴、支持春耕生产。我们将把落实粮食播种面积作为春耕备耕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早稻生产、稳定秋粮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能够落到户、落到田,夯实全年粮食丰收的面积基础。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春季农业生产    当前,西南地区小麦已拔节,长江中下游小麦陆续起身,黄淮海地区小麦即将返青,小麦生产进入春季管理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近日召开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小麦丰收行前动员培训会,全面动员部署有关工作,推进春季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2月15日)    截至2月1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4877万吨。分品种看,收购玉米8272万吨;收购大豆202万吨;收购粳稻369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133万吨。

市场分析

玉米 逢低做多为宜

春节后,玉米市场购销逐渐恢复,随着基层上量加速,价格呈现整体稳定和区域分化的特点。整体来看,全国玉米价格整体稳定,截至2月21日,全国二等玉米均价为2691元/吨,较春节前的2684元/吨上涨7元/吨;区域方面,东北地区优质粮源惜售情绪不减,下游收购主体积极入市,东北玉米稳中有涨。吉林公主岭二等玉米现货价格为2540元/吨,相比春节前的2500元/吨上涨40元/吨;华北地区基层余粮较多,春节后潮粮上市进度加快,收购主体相对谨慎;山东潍坊二等玉米现货价格为2746元/吨,相比春节前的2780元/吨下跌34元/吨。对于玉米后期走势,从宏观逻辑、产业逻辑、供需逻辑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

市场看涨预期不断升温

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并且在全球粮食价格高企的背景下,俄乌局势引发了市场对全球农产品供应的担忧,加之南美天气干旱导致玉米减产预期升温,推升市场看涨预期。CBOT玉米涨势延续,进口成本持续走高。相关数据显示,2月23日,美湾玉米3月船期到港成本在2700元/吨,相比1月31日,3月船期到港成本2610元/吨,上涨90元/吨。

主动建库周期仍在持续

产业从2016年经历了被动去库存、主动去库存到当前的主动建库阶段。在全球玉米供求年度紧平衡的情况下,我国玉米产销缺口仍存,国家玉米重建库存需要较长时间且变数较大。在玉米建库周期完成前,玉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主产区的粮质差异较大

长期来看,今年生猪存栏仍处在相对高位,替代价差回归,饲用需求回暖,产需缺口仍存,多元化供应基本实现年度供求紧平衡。短期来看,基层售粮进度和下游建库情绪仍是主要矛盾。今年主产区粮质差异较大,东北玉米品质优势明显,下游主体积极收购,华北玉米质量分化严重,下游主体采购相对谨慎。截至2月18日,东北三省一区售粮进度为61%,去年同期为72%;华北地区售粮进度为55%,去年同期为61%。东北基层粮源持续减少,优质干粮价格坚挺,下游囤货意愿强烈,支撑东北玉米价格偏强运行。

进口方面,第二季度南方港口预计有40万吨阿根廷大麦、130万吨美国玉米和110万吨美国高粱,以及200万—300万吨乌克兰玉米陆续到港。南方饲料企业原料维持多元化采购,当前玉米维持刚性库存,南方港口成交相对清淡。从政策粮源投放来看,一次性储备玉米及进口玉米拍卖仍在持续。今年以来,进口玉米共投放77.7万吨,成交51.7万吨,成交率为66.5%。后续要重点关注稻谷去库存节奏以及定向稻谷拍卖何时启动。

对饲用消费维持乐观态度

需求方面,生猪产能兑现仍在高位。从前期新生仔猪数量上看,2021年8—12月,全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同比增长16.6%,按6个月的育肥出栏周期,2022年上半年生猪出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饲料销量并不悲观。此外,小麦和玉米的价差回归,2月21日,山东小麦和玉米价差为250元/吨,相比2021年12月底为170元/吨,玉米饲用性价比不断提升,反替代作用持续,玉米饲用消费回暖,饲料需求仍在相对高位。

综合以上分析,在俄乌紧张局势推升全球农产品看涨预期的背景下,南美天气干旱导致玉米减产预期升温,全球玉米供应偏紧格局不改。与此同时,国内新作季节性卖粮压力逐渐消化,东北基层粮源不断减少,粮源逐渐转移至流通环节,市场看涨预期渐起,玉米中期仍将维持偏强运行。操作上,玉米2205合约向上试探2800元/吨压力位,短线振荡偏强运行;中线可维持回调做多思路不变,2205合约下方的支撑在2700—2730元/吨。(来源:期货日报)

市场动态

稻谷最低收购价出台 种植结构或微调

稻谷最低收购价连续三年提高,使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上调幅度总体符合市场预期,给市场发出的信号也更加明确。受政策、市场及气候等因素影响,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或小幅调整。

2021年,我国稻谷产量再创历史纪录,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受政策、市场以及气候等因素影响,预计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或将小幅调整,并有望继续丰收,产大于需的局面预计仍将难以改变。

最低收购价连续三年上调  政策信号更加明确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向好,但国家对粮食安全依然毫不放松,今年继续小幅上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这将有利于巩固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其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124元/百斤、129元/百斤,分别较上年提高2元/百斤、1元/百斤,连续三年提高;粳稻最低收购价为131元/百斤,较上年提高1元/百斤,是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上调。

由于此前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已经上调,加上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已提前透露,因此,市场对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早有预期,本次最低收购价上调幅度总体符合市场预期。

若从水稻种植成本增加角度来考虑,此次最低收购价的调整幅度好像并不大。但是,2021年我国稻谷再创历史纪录,供大于求,使得稻米市场成为年度内唯一下跌的粮食品种,且国际大米市场下跌幅度比国内还大,从这个方面考虑,稻谷最低收购价似乎应下调才对。由于稻米是我国的主要口粮,在粮食安全中处于重要地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所以才有了在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后,小幅上调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之举。

调整后,当前稻谷最低收购价仍处于政策实施以来的较低水平,早籼稻最低收购价较2014年低8.1%,中晚籼稻低12.3%,粳稻低15.5%。一方面,这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之前的“托市”向“托底”转变的必然;另一方面,也为后期政策的调整预留了空间。

稻谷最低收购价自2020年以来连续小幅上调,使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给市场发出的信号也更加明确。新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公布后,预计新稻市场的底部将更加扎实,利于后期稻米市场价格的稳定,也将有利于稳定农户水稻种植积极性。

种植结构或将继续调整  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在政策和水稻种植收益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22年我国水稻种植结构将继续调整,双季稻种植面积可能略有增加,粳稻种植面积可能小幅下降。

双季稻面积可能略有增加。早籼稻因食用品质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退出居民餐桌,导致早籼米口粮需求大幅下降,早籼稻也因此持续大幅减产。2021年,早籼稻产量实现了“两连增”,但较历史高峰仍下降近一半,种植面积减少近2/3。早籼稻作为重要的储备粮,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多种食品的重要原料。近年来,我国对早籼稻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自2019年以来出台了鼓励生产的政策,早籼稻生产有所恢复,但仍产不足需。2021年,新早籼稻上市后,收购价格高开高走,并一度高于中晚稻价格,成为年度内唯一上涨的稻谷品种,农户种植收益相对提升,加上今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上调幅度高于中晚稻,预计对农户种植积极性将会有所提振,今年早籼稻的种植面积预计会略有增加,并带动双季稻种植面积增加。

粳稻种植面积或有所下降。近几年,粳稻因产量增长较快,呈现供大于需状态,尤其是黑龙江省稻谷积存最多,自2012年以来,连续10年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由于连年启动托市收购,我国稻谷库存持续增加,确保了口粮的绝对安全。但大豆和油料作物产量偏低,供需缺口巨大,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粮油安全的“卡脖子”难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2022年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各地方政府也迅速行动、及时跟进,黑龙江省2022年将扩种大豆面积1000万亩以上。在政策强力支持下,预计2022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性增加。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在扩增大豆和油料的既定政策下,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黑龙江省提出要适当调减低产低质低效和地下水超采区的井灌区水稻种植,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因水稻种植效益相对较低,其他稻谷主产省部分地区也不排除会出现“水改旱”的可能性,预计种植面积或小幅减少。

受最低收购价支撑,黑龙江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稳定在130元/百斤左右,而长粒粳稻近几年扩增较快,加上物流运输成本激增、外销困难,其价格持续下行,部分地区甚至低于圆粒粳稻,种植效益相对较差,预计今年种植面积将有所减少。但长期来看,长粒粳稻仍将是发展方向。

由于双季稻生产主要在南方,而南方耕地有限,预计双季稻面积扩增有限,可能难以抵销粳稻种植面积的下降,预计水稻种植面积总体上可能较上年略减。

稻谷产大于需难以改变  托市收购仍将启动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稻谷总产量持续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而不是面积的增加。通过优良种子的培育与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测方施肥等科学管理,实现了我国稻谷单产的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水稻单产达到7113.4公斤/公顷,再创历史纪录,是2021年我国稻谷产量再创新高的主要因素。

预计未来我国仍将依赖单产的提升来不断提高稻谷总产量。虽然我国稻谷单产继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但由于种植成本提高,加之气候波动频繁,2021年我国水稻单产再创历史纪录后,2022年继续提升的难度加大,预计持平略降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的概率较大,稻谷单产也可能稳中持平略降,因此,2022年稻谷总产量小幅减少的概率较大,预计总体幅度在1%以内,但仍将产大于需。由于我国稻谷连年产大于需,国家已连续10年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2021年中晚稻全面上市后,国家又在安徽、黑龙江等六省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截至2022年2月15日,中储粮系统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369万吨,同比增加920万吨左右,预计后期还将增加。即使2022年我国稻谷产量减少1%,年度产量仍将大于需求,不但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影响,局部主产区仍有可能继续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来源:粮油市场报)

大豆市场

大豆 上涨空间有限

美国劳工部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这是自1982年2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已连续第八个月超过5%。有分析认为,劳动力紧缺、供应链瓶颈等仍将促通胀持续下去。

面对通胀飙升,美联储加息预期进一步增强。据CME“美联储观察”2月11日消息,美联储3月维持利率在0%—0.25%区间的概率为0%,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94.7%;5月维持利率在0%—0.25%区间的概率为0%,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75.2%,加息100个基点的概率为20.6%。

1994年至今的4次加息周期中,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和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这两次加息前,美豆价格持续下跌,加息开始后维持低位振荡;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和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这两次加息前,美豆价格分别上涨了38%和148%,加息开始后快速下跌,美豆分别下跌22%和38%。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美豆已上涨104%,而随着美联储加息如期落地,美豆或进入下跌通道。

中美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2015年10月24日,中国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调降至1.5%,之后,再未调整基准利率,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利率水平。2015年以后,中国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调整市场利率,总体依然处于低息水平。中国央行公告显示,2022年1月17日开展7000亿元MLF操作,当日MLF操作利率2.85%。

除了利率工具,中国央行还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市场流动性。自2011年12月5日降准0.5%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只调降没有调升,其间为了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重要领域的发展,数次采用定向降准方式向有关领域投放资金。2021年7月15日和12月15日分别降准0.5%,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5%,从中国央行公开信息来看,5%的存款准备金率基本是底线,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也接近2006年的水平。

虽然中国也在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CPI维持低位,没有通胀压力,中国央行大概率将延续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美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的背景下,2022年中美利差有可能收敛,或推动人民币贬值,对国内商品价格有支撑作用。

中国大豆进口预期降低

自去年开始,农业农村部推进的减量替代成效显著,去年豆粕用量在饲料中的占比下降2.4%,节约豆粕饲用量1080万吨,未来还有2300万吨以上的减量空间,主要来自:调整配方推广低蛋白日粮减量1500万吨,粮改饲减量100万吨,其他蛋白资源700万吨。

国内大豆进口来源国主要是美国和巴西。海关数据显示,2020/2021年度中国累计进口大豆9978.64万吨,较上年度减少693万吨,巴西和美国大豆占比超过94%。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021/2022年度已到港大豆2254.56万吨,其中来自巴西916.68万吨,来自美国1050万吨。美豆出口港在墨西哥湾(美湾)和美西,美湾出口量占80%,美湾到中国港口和通关大概需要一个月。美国农业部于2022年2月17日发布的周度销售报告显示,177万吨尚未发运,已发运2414.79万吨。而2021年12月初已发运1559.16万吨,因此,在途和海关尚未公布量可能超过850万吨。从近两年数据来看,自巴西进口的大豆月均550万—650万吨。预计2021/2022年度中国大豆保守进口量在8240万—9140万吨。据2月中美月度供需报告最新数据,美农报告预测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700万吨,中国农业部报告预测值为10200万吨。

美豆销售近尾声,而“地主”家的余粮还挺足。美国农业部于2月17日发布的周度销售报告显示,截至2月10日,2021/2022年度美国大豆销售进度比去年同期下滑超过10个百分点,已发运和尚未发运的总销量较去年同期少1150万吨,主因是对中国出口减少了近1000万吨。从美农报告数据来看,美国尚有约766万吨大豆可供出口销售,而去年同期仅188万吨。

综合多方数据,我们认为2021/2022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将保持在9000万吨以上,但不会超过1亿吨,2019/2020年度的进口量极值或成为历史。

全球大豆供应依然宽松

多家机构连续下调巴西产量500万—1500万吨不等,主因是巴西南部遭遇炎热干燥天气。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月供需报告调低巴西产量500万吨至1.34亿吨,导致全球期末库存降低至9283万吨,较去年10月减少近1200万吨。近年来,美农报告最低全球期末库存出现在2021年2月,预测值为8336万吨,当时美豆价格已近历史高点。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2021/2022年度巴西大豆产量虽然较2020/2021年度减少400万吨,但仅次于历史最高值1.38亿吨,而美国2020/2021年度最终产量为11475万吨,尚未开始种植的2021/2022年度产量预测值为12071万吨。美农报告预测2021/2022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36386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723万吨,全球大豆供应总体处于历史高位,供应依然相对宽松。(来源:期货日报)

热点聚焦

“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健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体现出中央对保护耕地安全的重视与决心。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和资源保障是耕地,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耕地安全。拥有数量充足、质量健康的耕地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

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的耕地健康现状尤应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土壤板结严重、土壤的酸碱度失衡、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部分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种植户为了刺激耕地产量,不断加大化肥农药用量,造成了恶性循环;有的为了追求土地最大产出率,常年几乎不让土地休息,严重透支了地力;有的是由工业污染所致,比如工业污水、废弃物、农用薄膜和工业气体的长期污染;还有的是有人对秸秆还田存在误区,认为越多越好,以至于过度秸秆还田引起分化不充分导致土壤结构劣化,农作物成片干黄枯死。

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全民耕地保护教育,培育科学耕地安全观。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社会的变革,各类新型耕地经营者的出现,以及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产生,使得人们对待土地的感情逐渐变得复杂,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耕地价值等现象也随之出现。一些违背农业生产和耕地基本规律的手段进入到土地经营领域,对耕地健康造成冲击。对此,加强全民耕地健康教育、培育科学的耕地安全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建立耕地监测监管机制。耕地监测是确保耕地健康安全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耕地监测机构健全、土壤检测监管专业化程度高的地方,耕地健康状况相对较高。目前,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业化的耕地土壤检测机构。有必要考虑建立政府部门、耕地经营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耕地健康保障体系。既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检测监督机构,为耕地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又要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

三是建立整体性的土壤检测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在耕地安全保障方面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封闭模式和信息壁垒,充分运用各类数字化手段,为各地耕地保护提供跨区域信息支撑和技术服务。在分门别类建立各类耕地检测数据、建立整体性土地健康档案、摸清全国耕地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平台,做到应保尽保,供需平衡。

此外,确保耕地安全,既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又要尽快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通过法制的完善来健全耕地健康的屏障。并且,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让耕地保护者得实惠,让污染耕地者受惩罚。(来源:中国经济网)

价格行情

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价格行情

2022年2月28日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最高价

最低价

平均价

品种

等级

最高价

最低价

平均价

玉米

三等

2500

2440

2470

大米

标一

4500

4100

4300

大豆

三等

6000

5900

5950

水稻

三等

4600

4100

4400

                                                

                                             (以上价格为收购价)

 

大商所玉米主力合约价格走势图

 

 

玉米价格统计

价格类型

12月29日

1月7日

1月19日

1月28日

2月17日

2月28日

吉林玉米车板价

(元/吨)

2460

2450

2450

2460

2490

2520

大连港平舱价

(元/吨)

2660

2660

2680

2680

2700

2720

广东港口交货价(元/吨)

2830

2800

2800

2820

2840

2870

大商所C2203

结算价(元/吨)

2632

2650

2689

2729

2676

2730

CBOT2203收盘价

结算价(元/吨)

604

605.5

593

624

643.7

683

美国墨西哥湾FOB价(美元/吨)

275

277

281

290

299

298

美国到中国粮船

运费(美元/吨)

61

60

60

59

59

58

美国玉米到华进口报价(元/吨)

2495

2479

2507

2547

2572

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