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粮油信息2022年第10期(市场期刊)


发布时间: 2022-08-01   来源:本站 

 2022年第10    总第648

目   录

市场简讯... 1

市场分析... 2

市场供需阶段宽松 玉米价格压力仍存 2

市场动态... 3

大米市场何时能好起来 3

大豆市场... 5

国产豆期现走势分化 现货市场压力犹存 5

热点聚焦... 6

吉林突出抓好两个要害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6

价格行情... 9

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价格行情 9

玉米价格统计 10

市场简讯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2022年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    7月15日,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工作部署和落实韩俊省长在省安委会上的讲话精神,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2022年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总结近期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分析研判形势,通报近期燃气安全事故,对安全生产大检查及专项整治、汛期安全防范和当前安全生产重点任务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铸就粮食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吉林粮食品牌日活动启动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品牌为要。7月16日,由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主办,以“铸就粮食品牌,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吉林粮食品牌日活动”——“美丽乡村﹒筑梦吉林”乡村振兴与粮食品牌建设论坛启动“云直播”。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现场,围绕“铸就粮食品牌,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来自政府、媒体、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平台的专家学者,分享粮食品牌建设成功案例,探讨以粮食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鲜食玉米企业线上技术培训会    为提升我省鲜食玉米企业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7月18日举办鲜食玉米企业线上技术培训会。会议邀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高明波、北京新世纪认证有限公司高级审核员张彪分别做《鲜食玉米品种鉴评及优良品种推介》《糯玉米生产现状及栽培技术》《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条件及申报流程》专题培训,邀请哈尔滨东金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文芳分享鲜食玉米企业在加工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特邀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吉林省本地化服务中心业务主管李海龙与企业共同研讨我省鲜食玉米如何跨境出海,打入国际市场。省局产业发展处、粮食行业协会及鲜食玉米分会负责人,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鲜食玉米企业相关人员,共200余人参加培训会。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东北和西北地区指导防汛抗旱保秋粮丰收    6月以来辽宁、吉林等地出现多轮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陕西、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降雨偏少、气温偏高,局地出现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11–13日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旱涝急转。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业防汛抗旱工作,在前期派出5个专家指导组赴南方水稻产区指导抗涝救灾工作的基础上,近日又派出4个工作组和防灾减灾专家组赴东北四省区和陕西、甘肃两省,指导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市场分析

市场供需阶段宽松  玉米价格压力仍存

进入7月份以来,国内玉米市场现货价格跌势明显,在国内外期市下跌影响下,市场看空情绪抬升,部分存粮主体销售意愿增强,但用粮企业采购需求较弱,市场呈阶段性供大于求态势。

据监测,截至7月12日,山东寿光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2860元/吨,较6月末下跌60元/吨;河北秦皇岛2820元/吨,下跌40元/吨;河南焦作2940元/吨,下跌20元/吨。辽宁锦州港玉米主流集港价2780~2800元/吨,下跌20元/吨;广东蛇口港二等玉米报价2830~2870元/吨,基本持平。尽管近日山东受降雨影响、到货量下降,部分收购企业提价10~20元/吨,但仍难以改变玉米市场总体稳中偏弱的局面。

预计短期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仍将维持波动走弱行情,但经过前期持续下跌,市场利空压力逐渐缓解,加之局部地区疫情反复、降雨天气较多,部分持粮主体挺价意愿增强、玉米上量减少,预计价格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区域间将小幅震荡调整。

降雨缓解旱情  产区玉米长势良好

近日,国内大部分地区气温正常或较常年同期偏高,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其中,东北、华北、黄淮、江淮等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五成到4倍,光温水等条件总体利于玉米生长发育。

目前,春玉米东北地区大多正处于拔节期,江淮、江汉处于吐丝至灌浆期,西南大多处于乳熟期;夏玉米大多处于三叶期至七叶期,其中黄淮海地区出现多次降雨过程,有效缓解了旱情,玉米苗情转好。

据气象预报,7月中旬东北、西北及华北黄淮地区仍将有大范围降水过程,利于农田土壤增墒和秋收作物生长发育,但辽宁、吉林等地因降水与前期叠加,可能会导致低洼地段出现农田渍涝。根据气象条件、农作物生育期及虫源位置,预计7月中旬草地贪夜蛾迁入黄淮和华北南部的气象风险较高。

市场供应充足  后期进口优势再显

当前,用粮企业原粮库存仍保持较高水平,大多保持滚动补库的采购策略。因终端需求依然不振,市场看空情绪浓厚,使得玉米现货供应阶段性增量,叠加进口谷物、超期储存稻谷等替代品供应短期仍相对充足,导致近期玉米价格承压下滑,市场购销也较低迷。

从进口成本看,随着国际粮价持续下跌,玉米、小麦等期价已回落至俄乌冲突之前的水平,这使得远期谷物进口成本随之下降。据测算,目前近月合约南美玉米进口到中国港口完税后总成本已降至2600元/吨左右,美玉米也跌至2900~3000元/吨,在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传导压力的同时,后期进口优势或将再显。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截至7月7日的一周,美国对中国出口玉米40.48万吨,高于前一周的6.76万吨;对中国装运高粱14.25万吨,高于前一周的0.23万吨。

下游需求疲软  企业采购动力不足

进入7月份以来,高温高湿天气叠加集团性消费减少,终端需求总体仍然偏弱,加之部分用粮企业玉米等原粮库存充足,以及部分深加工企业进入检修期,提振玉米需求的动力不强。

生猪养殖方面,近期猪价在持续上涨后高位回落,但总体仍偏强运行,养殖利润继续增长。市场阶段性供应偏紧仍然保持,主要是养殖场户压栏惜售情绪浓厚,部分散户选择二次育肥、大猪出栏,这在支持生猪价格震荡上行的同时,也对饲料原料消费提供支撑。

深加工方面,近期玉米市场价格回落,利于加工企业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企业下调玉米淀粉、酒精报价以刺激销售。据监测,截至7月12日,山东潍坊淀粉出厂价3350元/吨,较6月末下跌50元/吨;河南南阳酒精出厂价7700元/吨,下跌100元/吨。由于下游产品走货仍不佳,部分深加工企业停机检修增多,行业总体开机率有所下滑。(来源:粮油市场报)

市场动态

大米市场何时能好起来

最近国内农产品市场十分萧条,其各产品价格落声一片。当然大米市场处于季节性消费淡季,停工待产是米业的普遍现象,预计至少要在一个月后或将有需求好转的迹象。按照往常,大米淡季其价格自然是要降价的,今年稻价不仅高且近期副产品米糠现货价格也出现了下跌的行情,那么米价是不是也随之走低。

米糠有望止跌企稳

米糠价格高低是影响米业利润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南北方米糠现货价格已累计下跌至少0.1元/斤,其中粳稻糠主流价格在1.35-1.45元/斤、籼稻糠价格在1.45-1.55元/斤,影响米糠现货价格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主要是饲料原料玉米、小麦等品种近期处于下行通道中,米糠自身优势不明显。其二,国内油脂现货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跌。油厂米糠油、粕等产品出货不畅,油厂停产居多,对米糠需求下降。不过自上周开始,油脂现货价格已有止跌反弹迹象,油厂表示有计划开机,这样一来对米糠需求增加,届时米厂的米糠加工利润有望提高。

影响大米出货关键因素

高温持续;入夏以来,国内部分产区持续高温。天气预报显示,京津冀、河南中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东北部、湖南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广西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贵州铜仁、云南

红河、浙江台州和丽水、湖北十堰等局地40~41℃。高温天气下,食用消费总量下降。不但高温天气,局部地区伴有降雨天气,级别达到了大雨甚至暴雨,这无疑对大米的保管难度增加。经销商表示当前低库存,担心大米极易生虫,贮存成本增加。

刚需方面;当前正值暑期,各大中专院校已放假,大米的刚需也在回落。叠加近期各地疫情再次反弹,以往疫情之下囤米、囤面能够刺激一波大米走货,当前多习以为常,对米走货影响非常有限。

进口总量居高不下;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 2022年5月份我国大米的进口总量为66万吨,较4月份的进口量增加6万吨,环比上升10%,较2021年5月份增加33万吨,同比上升100%。1-5月期间,我国大米累计进口量为291万吨,累计进口量同比上涨22.68%。高进口量叠加需求疲软,国产大米多地呈有价无市的状态,工厂一致表示米价再无可下调的空间。

糯米市场有价无市

如今国内糯米需求量非常少,米业多半是间歇性开机,包括进口在内的供应量也不是很多。而糯稻方面却是稳中上涨的态势,并且收购基本无量,北方粳糯稻到厂价格多在1.35-1.45元/斤。安徽、江苏等地糯稻价格已达到1.55元/斤以上,工厂因库存量不多,报价高,多挺价惜售。港口进口越南大糯米价格在2.02-2.05元/斤,夏秋季糯米尚未到货,经销商表示实际到港成本要高于国内,因此米业表示,如此看来糯米价格长期处于易涨难跌的行情。

综上所述,国内大米现货价格短期内虽然没有下跌的风险,但出货不畅的局面或将持续。根据终端的需求来看,至少在本月底前订单方面依然稀少,市场只能期待八月份立秋节气过后,市场需求有所好转,否则将加速大米行业的洗牌。(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大豆市场

国产豆期现走势分化  现货市场压力犹存

国内大豆现货市场仍无明确消息指引,受销区豆制品需求拖累以及豆一期价下跌的影响,产区大豆价格小幅调整。黑龙江产区基层豆源继续减少,由于前期针对优质豆源的争抢较为严重,目前农户手中豆源质量多为一般品质。贸易商手中虽有高品质大豆,但部分贸易商因前期建库成本较高,存有惜售心态。目前产区大部分豆源仍集中于贸易商、期货交割库及各大集团手中。

6月份中储粮油脂公司国产豆拍卖共6场,计划投放量16.0288万吨,实际成交量5.8013万吨,成交率36.19%。6月份国产豆拍卖成交量较高的时段集中在前4场,该时段国储加大了市场投放量,提高了拍卖底价,拍卖成交率趋好,溢价0~190元/吨。国储拍卖成交向好,也提振了国产豆现货市场价格,使6月份现货市场出现阶段性高点。

当前在利空氛围下,本周国储拍卖暂停,7月12日重新启动。基层农户和

贸易商手中的余豆逐步减少,后期市场供应转向国储拍卖投放,国储拍卖或直接影响现货市场的大豆价格。7月12日中储粮油脂公司计划拍卖国产大豆1.3951万吨,生产年限为2018年和2020年,标的存储在嫩江、大杨树。

进口豆延续每周一拍的节奏,但近期成交量明显下降。7月8日计划拍卖进口大豆50.17万吨,全部流拍,拍卖底价为:山东4920元/吨,河北4940元/吨,湖南4990元/吨,四川5110元/吨,辽宁5030元/吨。继上次进口豆流拍之后,本次虽然底价下调,但是成交状况也不乐观。

关内局部地区疫情再起,给本就清淡的现货市场再添一丝寒意。目前多数贸易商进行小麦购销,大豆购销阶段性转淡,市场流通的豆源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安徽淮北某贸易商毛粮收购价5800~6000元/吨,净粮装车报价6100~6720元/吨,近期受周边地区疫情影响,现货购销基本停滞。

销区需求主体入市热情不高,多持观望态度。国产豆价格高企,使得压榨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微薄。随着季节性淡季来临,工厂开工率不足,补库需求减弱。预计7月份国产豆加工量将继续降低,加工利润进一步恶化,需求方厂商对国产大豆的采购积极性将下降,原料采购以执行合同为主。产区国产豆价和贸易商心理会有很大压力。

从整体供需情况看,目前国内大豆市场压力依然较大,供需双方持续博弈。进入季节性消费淡季,销区大豆市场多维持刚需走货,加之近期山东蛋白厂蛋白出货价格偏低,原料供应紧张,价格下降阻力非常大,而蛋白销售订单减少,利润不佳,影响蛋白厂开机。当前部分蛋白厂在期货豆一07合约交割期到来之时,选择在期货市场拿货,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现阶段大的贸易商、集团粮商的操作模式也越来越倾向于期现结合,部分持有现货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套利赢得利润,摊薄了现货成本。

部分产区粮商把大豆拉到销区市场销售,其价格优势也会对当地国产豆现货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但贸易商反映,无论是本地豆还是外地豆,只要蛋白高、粮质好,就会受到青睐。后续建议关注直属库、大集团采购量,若贸易主体期现结合,是否会扰动市场价格。

综合来看,短期国内现货市场仍将维持稳中偏弱态势。中下游市场需求依然处于季节性淡季之中,终端经销商走货速度缓慢。近期国内外大豆期价走势较弱,现货市场参与者对后市看涨信心不足,对现货购销均比较谨慎。东北产区优质豆源所剩无几,现货市场国产豆价格跟随期货盘面小幅回落,贸易商走货速度逐步放缓。

近期,大豆市场缺乏具有支撑性的要素来限制利空气氛继续蔓延,而随着看涨信心逐渐回落,场内交易主体观望情绪较浓,无疑增添了豆价上行的难度。国产豆市场缺少利好消息指引,随着需求端持续疲软,预计中后期大豆价格将偏弱运行。(来源:粮油市场报)

热点聚焦

吉林突出抓好两个要害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020年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坚持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现代化新吉林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努力向总书记、向党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措施力度

全省上下把粮食生产放在特殊重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21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807.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第1位,净增量居全国第2位,储备调出量居全国第3位,单产居全国第4位,总产量居全国第5位,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吉林新贡献。今年,粮食生产开局良好,适播期内全部完成播种,玉米保苗率达到95.5%,比近五年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粮食作物长势总体良好,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严守耕地红线。确保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播种计划指导,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今年分解下达粮食播种面积8800万亩、大豆播种面积464.5万亩任务,分别比上年增加218万亩和85.4万亩,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达到800亿斤以上。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松花江、辽河流域建设重点,用好中央补助资金,探索发行专项债券,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今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总量达到4550万亩,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万亩。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绿色高效技术58项、主导品种120个。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测土施肥、绿色防控、飞防作业全覆盖,良种覆盖率保持100%。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000个以上。全程农机化整省推进。加大主要农作物全程农机化和丘陵山区农机化补短板支持力度,扶持产粮大县新型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2021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突出干旱、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抗旱播种能力达到2500万亩,基本覆盖西部易旱区。突出草地贪夜蛾等田间病虫害监测网点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突出激励督导。政策上强扶持。省委、省政府出台10个方面30条《关于

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加强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和11个方面38条《关于夺取全年农业丰收的若干意见》,强化政策举措,落实党政同责,激发和调动党政抓粮、农民种粮、科技兴粮的积极性。财政上强奖补。实行产粮大县国家、省级奖励叠加奖补,对前10名产粮大县给予资金和项目倾斜,对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给予大型拖拉机等农机具奖励,让重农抓粮不吃亏。考核上强责任。实施市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并作为乡村振兴实绩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等考核评价重要指标,督导地方党委政府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全面启动黑土地保护工程

全省上下坚持合理利用与严格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夯实黑土地这个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特别是今年以来,采取超常举措,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黑土地保护利用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典型黑土区6900万亩,耕地质量平均达到4.19等,比2015年提高1个等级,粮食产量80%以上来自黑土地。

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统筹谋划。省委、省政府出台10个方面38条《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确定2021年工作目标、“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以及2030年远景目标,明确农田综合整治等8项重点工程,实施中部半湿润区提质增肥、东部湿润区固土保肥、西部半干旱区改良培肥分区施策措施。高端推动。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农村部门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强化智力支持,特聘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中省直有关科研单位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凝聚力量。修订《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总书记2020年7月22日视察吉林的日期设立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

探索吉林特色保护之路。总结推广“梨树模式”。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及省内有关专家,成立专家指导组,总结形成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制定《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推广4000万亩。今年推广3283万亩,比上年增加408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应用北斗卫星技术,开发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远程电子监测系统,保护性耕作信息化远程电子监测覆盖37个县份,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农机购置补贴优先支持保护性耕作机具,免耕播种机保有量3.5万台。积极开展试点试验示范。在2015年以来连续6年试点520万亩的基础上,探索总结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10大技术模式。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建设项目245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配套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

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战略合作。去年初,省委书记、省长率队与中科院会商,达成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共识,3月29日,省政府与

中科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东北地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序幕。创建示范基地。在梨树等3个县份各建1个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核心示范基地,在30个县份各建1个千亩辐射示范基地,重点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集中开展攻关。加强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协作,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东北黑土地研究院,连续举办东北黑土地保护国际论坛,设立80余个黑土地保护相关研究课题,实行任务发包、揭榜挂帅、验收集成、保护奖惩等机制,设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启动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

省委、省政府出台4个方面18条《关于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制定我省《关于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意见》,整合资源力量,实施五大行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努力抢占种业发展制高点,为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吉林贡献。截至目前,国家级育种创新中心发展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育种科研团队53个、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335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45%。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去年以来,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启动实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对地方老品种、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对古老、特色、珍稀、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开展抢救性收集,鉴定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基因资源。重点围绕玉米、北方粳稻、大豆、肉牛、生猪等特色种质资源,加快优势种质资源库建设。目前,共保存种质资源5.8万份,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4.5万份。

搭建育种科技创新平台。组织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育种科研攻关,实行种业龙头企业“揭榜挂帅”,把“吉系”新品种擦亮叫响。加强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创建南繁育种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公主岭市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国家种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建设,集聚种业创新资源。扩大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设立种业发展基金,落实“强种贷”政策,两年发放贷款4.51亿元,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至少1家种业企业进入全国综合实力10强,3—5家进入全国50强。

打造良好种业发展生态。加大政策、资金、用地、人才等倾斜力度,加快提升种业创新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支持国家级洮南玉米、公主岭水稻制种大县和抚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选育高产、高油、高蛋白等大豆新品种,加快突破品种繁育和单产提升技术瓶颈。推动畜禽地方特色品种选育,加强核心育种场和基层繁育改良网络建设。加强种子检验检测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来源:吉林新闻)

价格行情

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价格行情

2022年7月19日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最高价

最低价

平均价

品种

等级

最高价

最低价

平均价

玉米

三等

2740

2680

2700

大米

标一

4000

3900

3950

大豆

三等

5900

5800

5850

水稻

三等

3000

2900

2950

                                                

                                              (以上价格为收购价)

 

大商所玉米主力合约价格走势图

 

69451.png

玉米价格统计

价格类型

2月28日

3月9日

6月17日

6月29日

7月8日

7月19日

吉林玉米车板价

(元/吨)

2520

2640

2790

2790

2750

2750

大连港平舱价

(元/吨)

2720

2760

2810

2810

2810

2810

广东港口交货价(元/吨)

2870

2930

2900

2880

2980

2990

大商所C2207

结算价(元/吨)

2730

2757

2846

2761

2679

2659

CBOT2207收盘价

结算价(元/吨)

683

750

787.2

761.5

605

604.7

美国墨西哥湾FOB价(美元/吨)

298

365

336

308

315

321

美国到中国粮船

运费(美元/吨)

58

64

71

69

67

63

美国玉米到华进口报价(元/吨)

2610

3108

3154

2907

2936

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