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暂时企稳 短期内豆粕仍有下行空间


发布时间: 2023-03-30   来源:新农观 

  大豆近两年的势头是比较猛的,这个猛倒不是说价格有多强劲,而是说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爆发后,大家对于粮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很高,但是大豆却是个例外。自1996年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以后,进口大豆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到近几年,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都在9000万吨左右,其中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了10033万吨,首次超过1亿吨。而正是这样庞大的对外依赖度,引发了众多的关注。

  另一方面,大豆对外依赖度过高也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并且在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及扩种大豆。随着一系列政策利好向大豆倾斜,自然也使大豆的关注度快速上升。去年,我国大豆扩种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大豆产量达到2028万吨,同比提高了23.7%,大豆自给率较上一年提高了3.69%。

  不过,大豆的走势却有点不尽人意。

  去年大豆上市之初,走出了一个“高开”的格局,9月初黑龙江绥化海伦伦河地区的新豆率先上市,毛粮收购价就达到了3.1元斤左右,由于这个开秤价格比较符合市场的预期,于是也由此使得大豆市场一下活跃了起来。但是随后大豆并没能维持这种高开的走势,价格逐渐下滑,到3月份时,主流价格已跌至2.7元/斤。

  豆价走跌,一方面是去年东北主产区受天气影响,大豆质量下降,蛋白偏低,卖不上价;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振,尤其年后又是需求淡季,再加上肉价、菜价走低,对豆制品消费产生一定挤兑。

  需求惨淡,促使豆价进一步下跌,基层卖粮进度也明显偏慢。直到3月上旬,中储粮多个地区的国储库开始提价收豆,并且不看蛋白,这才使得豆市重新提振。当前主流豆价已回升至2.75-2.8元/斤,虽然相比开秤时的价格仍然低了不少,但在供强需弱的大背景下,已算平稳了。并且收购的时间也比较长,一直延续到4月底,这意味着至少在4月底之前,大豆行情正在企稳。

  而与暂时企稳的大豆不同的是,豆粕却迎来了“豪跌”。自跌破4000元/吨的关口后,仍在加速向下探,当前现货价格已跌至3700元/吨,并且依旧是跌意未休。

  纵观豆粕市场可以说是无一利好,首先是宏观局势频频震荡。尤其美国银行事件爆发后,市场恐慌以及对金融危机的担忧情绪不断攀升。与此同时,3月份美联储宣布继续加息25个基点后,使得联邦利率升至新高,大宗商品再次承压,尤其是油脂油料跌幅较大。

  而另一方面,巴西大豆的丰产改善了全球大豆的供给预期,使得国际豆价频频走跌,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也不断走跌,进口数量则不断攀升。根据预期,4-5月份进口大豆将迎来到港旺季,而国内猪价走弱,养殖户亏损,饲料需求不旺,豆粕垒库风险大增。

  第三,在这种全盘利空的情绪下,投机资金看跌情绪也明显增长,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当前的豆粕市场无论是市场供需,还是市场情绪,都无一利好。期货市场资金大进大出,大幅下跌,而现货市场也走货不畅,价格持续下滑。

  那么,豆粕会“崩盘”吗?

  至少目前来看还不至于,随着油厂利润下滑,库存高企,会逐步减少开机,消耗库存。不过短期来看,豆粕仍有下行空间,跌破3500元/吨的概率正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