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沃野织锦绣 多彩鹤乡望丰收——白城市积极打造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增产主体区纪实


发布时间: 2022-09-27   来源:吉林日报 

      9月以来,白城大地迎来一年中最绚丽多彩的季节,玉米金灿灿、稻谷黄澄澄、大豆胀鼓鼓、高粱红彤彤、鱼蟹肥满塘……今年雨水充沛,农作物长势良好,置身广袤的田畴间,看稻菽掀起千重浪,听农业机械马达轰鸣,农民辛劳汗水结成的硕果即将归仓,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白城市围绕建设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持续实施改地增粮、以水保粮、科技兴粮“三大增粮行动”,打造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增产主体区。2022年,白城市农作物实播面积1732.7万亩,比上年增加84.7万亩。粮食作物实播面积1609.6万亩,比上年增加102.5万亩,比省下达任务多149.9万亩。其中,玉米1022.6万亩,比上年增加205.35万亩;水稻375.6万亩,比上年增加26.7万亩;大豆61.7万亩,比上年增加8.98万亩,比省里下达任务多10万亩。

  实施改地增粮,盐碱地成为“米粮川”

  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白城市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途径。2014年以来,白城市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途径,通过采取脱硫石膏改良法、硫酸铝改良法、磷石膏改良法、有机硅土调理法、木本泥炭构建法等五种模式,实施盐碱地治理,实现新增耕地面积20.82万亩,累计实现粮食增产2.5亿斤。白城市组织开展全市可开发未利用地尤其是盐碱地现状调查,全面摸清位置、面积、权属及发包情况,规范建立数据库,做到上图上表,为今后综合开发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全市可开发未利用地491万亩,其中,盐碱地138万亩。

  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各地按照“夯实基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0万亩。2022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6万亩,已经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51%,预计年底前完成项目工程建设。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全市各地提早安排部署,突出高速公路、机场、国省干道、铁路沿线、县城周边耕地等重点地段,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共投入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591个、重型免耕播种机6683台,安装免耕播种机信息化电子监控设备7495台,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676万亩,比省里下达任务多130万亩,比去年增加153万亩。

  积极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2021年7月,白城市在全省率先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签订了《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重点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大安、镇赉、洮南、洮北建设6个盐碱地治理及高效利用示范区,重点示范推广水田高产高效种植与稻田养殖、盐碱地水田“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高效治理、低产盐碱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退化草地恢复与生产力提升、轻中度退化草地恢复给予生产力提升、盐碱湿地“稻-苇-鱼/蟹-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农业6种模式,探索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以科技集成促进粮食增产,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年,在抓好6个盐碱地治理及高效利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了镇赉县四方坨子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和5个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以水保粮,“及时雨”浇出丰收田

  抓好重点水利工程。白城市坚持抓粮先抓水,保粮必兴水方略,依托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河湖连通”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不断提高地表水利用率,为粮食生产提供水源保证。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针对白城属于半干旱地区的实际,全市各地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突出发展节水灌溉,不断提升抗御旱灾的能力。全市现有农田灌溉井13万眼,全程灌溉面积1360万亩,全程灌溉率78.5%。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4.6万亩(滴灌407.2万亩、喷灌172.8万亩、微喷4.6万亩)。洮北区全程灌溉率达到98%,镇赉县全程灌溉率达到97%,大安市全程灌溉率达90%。白城市积极与中化农业吉林公司合作,在全市5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中化MAP服务中心,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5.74万亩,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收到了良好的节本、增产、增收效果。

  实施科技兴粮,粮食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

  积极开展种业创新。白城市充分发挥白城资源优势,重点开展特色农作物育种,在向日葵、燕麦、食用豆育种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育成各类特色农作物新品种60个以上,并在育种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创立洮南市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2022年,玉米制种面积达3.2万亩。建设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综合试验站,年均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品种试验面积500亩以上。

  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0多项;测土配方施肥、航化作业、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稻渔综合种养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超过2000万亩(次)。

  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各地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强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大马力、低能耗拖拉机和杂粮杂豆收获机械等,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65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8.9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2万台),配套机具达44.5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3%。其中,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2%,花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4%,大豆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马铃薯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9%。